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多语种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ᠮᠣᠩᠭᠣᠯ
ᠬᠡᠯᠡᠨ
‍ᠦ
ᠣᠶᠤᠨᠲᠤ
ᠮᠡᠳᠡᠭᠡ
ᠵᠠᠩᠬᠢ
ᠰᠢᠢᠳᠪᠦᠷᠢᠯᠡᠬᠦ
ᠮᠡᠷᠭᠡᠵᠢᠯ
‍ᠦᠨ
ᠤᠯᠤᠰ
ᠪᠠ
ᠣᠷᠣᠨ
ᠨᠤᠲᠤᠭ
‍ᠤᠨ
ᠬᠠᠮᠲᠤᠷᠠᠭᠰᠠᠨ
ᠢᠨᠵᠧᠨᠧᠷᠢᠩ
ᠤ᠋ᠨ
ᠰᠤᠳᠤᠯᠭᠠᠨ
‍ᠤ
ᠲᠥᠪ
ᠥᠪᠥᠷ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ᠨ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ᠣᠷᠣᠨ
ᠤ᠋
ᠣᠯᠠᠨ
ᠬᠡᠯᠡᠨ
ᠤ᠋
ᠵᠣᠬᠢᠶᠠᠮᠠᠯ
ᠣᠶᠤᠨ
ᠤ᠋
ᠮᠡᠷᠭᠡᠵᠢᠯ᠎
ᠦ᠋ᠨ
ᠭᠤᠤᠯᠳᠠᠯᠭᠠᠲᠤ
ᠲᠤᠷᠰᠢᠯᠲᠠ᠎
ᠶ᠋ᠢᠨ
ᠲᠠᠰᠤᠭ
首页
语种
中文 english ᠮᠣᠩᠭᠣᠯ
首页
语种
中文 english ᠮᠣᠩᠭᠣᠯ
机构简介
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简介 一、工程研究中心简介

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于2019年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秉承“服务需求,特色发展,顶天立地,久久为功”的发展理念,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的人工智能和民族语言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聚焦以蒙古文为主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系统研发,并积极拓展在多语种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多模态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化落地,引领蒙古文信息处理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目标是把工程中心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创新高地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工程研究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1人,其中教授13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2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中国科学青年托举人才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6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2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创业一层次人才1人。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蒙古文软件研究与开发团队”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团队具有层次高、国际化和年轻化特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为高光来教授。

立项建设以来,工程研究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其它项目48项,累计到账项目经费5500多万元。在蒙古文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杰出奖1项,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在TALSP、TMM、TAC、IJDAR、ACL、AAAI、SIGIR、IJCAI、ICASSP、NAACL、COLING、ICDAR等本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心团队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并主持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该工作为蒙古文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简介

高光来,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民族语文现代化专委会副理事长。199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入选自治区首批“草原英才”,2024年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与中文计算特别贡献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合作完成工信部电子息产业发展基金课题4项。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印刷蒙古文识别系统”、“大词汇量蒙古语语音识别系统”、“蒙古文信息检索系统”。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杰出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共7项。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TASLP、IJDAR、ACL、ICASSP、ICDAR、COLING等发表论文50余篇。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高光来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