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内蒙古大学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战略、国家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与快速推进工作需求,以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及云计算服务相关技术创新为核心,突出以蒙古文为主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特色,并积极拓展在多语种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多模态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化落地,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为高光来教授,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1人,其中教授11人、研究员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0人,29人拥有博士学位。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6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2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创业一层次人才1人。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蒙古文软件研究与开发团队”入选2012年度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团队具有层次高、国际化和年轻化特点。
近三年,工程研究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其它项目48项,累计到账项目经费5000多万元。在国内外代表性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在TALSP、ICASSP、COLING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
研发了蒙古语语音识别与合成、新蒙古文与传统蒙古文相互转换、蒙汉翻译、蒙古文OCR与手写识别、蒙古文校正、蒙古文智能输入法和蒙古语AI合成主播等一系列智能系统与软件,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多项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宣传、教育、政务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对少数民族语言智能信息化和内蒙古自治区智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传承与保护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中蒙两国文化旅游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研发的“蒙古文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20年度“CCF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杰出奖,该平台是团队在蒙古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自治区计算机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突破。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团队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并主持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该工作为蒙古文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简介高光来,内蒙古扎赉特旗人,1985年于内蒙古大学电子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至2008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系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民族语文现代化专委会副理事长。199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入选自治区首批“草原英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合作完成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课题4项。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印刷蒙古文识别系统”、“大词汇量蒙古语语音识别系统”、“蒙古文信息检索系统”,与中标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蒙古文操作系统、蒙古文办公软件等软件已成为产品推广使用。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TASLP、IJDAR、ICASSP、ICDAR、COLING等发表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蒙汉语音翻译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蒙古语语音问答技术研究”。